作者简介
李鹏涛(1979―)女,主管护师,本科,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科护士长,主要从事皮肤科疾病的相关护理。
引言
手足口病
皮损特征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为3-5天。
伴发症状
口痛、厌食、低热、咳嗽、流涕,多数一周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可出现神经受累表现,如嗜睡,谵妄,头痛、惊厥,肢体抖动等,家长应引起重视,立即送医,以免留下后遗症。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
图片来源:网络
疱疹性咽颊炎
皮损特征
咽部出现灰白色针尖大小丘疹性水疱及溃疡,周围有红晕,2-3日后形成溃疡,其他部位不出疱疹。
预后良好呈自限性,自然病程持续4-6天,很少会持续2周。潜伏期为2-4天,这个时候孩子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在发病期一般会在孩子口腔尤其是咽峡部出现皮损。
伴发症状
发病期可出现突发高热(38.5℃~40℃),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腹痛和四肢肌痛。婴儿常发生呕吐,高热时可诱发惊厥,偶尔会伴发腮腺炎,少有其他并发症。
传染源
病人,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唾液等口鼻腔的分泌物及感染病毒的粪便等,通过肠道感染。
图片来源:网络
水痘
症状
首先出现发热,两天后首先在躯干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开始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呈向心性分布,逐渐向四肢和头面部蔓延,初起为瘙痒性红斑和丘疹,12-24小时发展为水疱,可同时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的皮损表现,成人水痘更为严重。
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复发可出现带状疱疹。
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传播,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传染期从发疹前2天到发疹后5天,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疱疹、血液中均有病毒存在,直接接触疱液也可传染。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流动水洗手。
不要给孩子吃生冷食物,喝生水,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看护人员接触孩子前、后均要洗手,妥善处理尿布、粪便等污物。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在使用前后均应充分清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消毒处理。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外出建议佩戴口罩。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注意勤晒衣被。
图片来源:网络
如何护理
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找专业医生诊治。
一旦确诊,不要接触其他儿童,轻症立即居家治疗、休息、隔离,避免到学校、幼儿园或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交叉感染。
接触患儿前后应勤洗手,每日对患儿的物品(玩具、餐具、个人卫生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颊炎和手足口病的患儿,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
根据医护人员的指导对患儿进行正确用药及正确的护理,水痘患者要隔离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不再具备传染性方可解除隔离。
图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