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佳丽(1984—)女,主管护师,本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质控干事、传染科专科护士,主要从事护理质量管理。
引言
乙肝疫苗(HepB)
一般来说,早产儿的预防接种按照程序接种而不用按照纠正月龄进行。低体重早产儿(≤2000g)接种乙肝疫苗的血清阳转率较低。但到1月龄,所有早产儿,不管出生时体重和孕期如何,几乎都和正常婴儿一样对疫苗有足够的反应。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早产儿,出生后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的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肌肉注射10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再按0、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
危重早产儿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肝疫苗。
卡介苗(BCG)
我国的疫苗接种计划规定,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500g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进行接种。建议早产儿、低体重儿应严格执行我国疫苗接种计划规定。未接种BCG的早产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满足孕周和体重要求后可直接进行接种;3月龄~3岁儿童结核菌素春蛋白衍生物(TB-PPD)或卡介菌蛋白衍生物(BCG-PPD)试验阴性者,应予补种。≥4岁儿童不予补种。
卡介苗接种后2周左右在注射部位出现红斑和丘疹,8~12周伴随溃疡愈合形成卡疤。已接种BCG的儿童,即使卡疤未形成也不再予以补种。
脊髓灰质炎疫苗(PV)
脊髓灰质炎疫苗分为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IPV)和减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我国在2016年更新的计划免疫中规定2月龄的婴儿初次免疫反应接种IPV,后3次计划免疫接种程序仍为2价脊髓灰质炎疫苗(OPV)。
上海地区为两针注射疫苗(IPV),两次口服疫苗(OPV)。
百白破疫苗(DTaP)
超过50%的百日咳报告病例发生在婴儿。与正常出生体重儿相比,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百白破疫苗经国内外多年实践证明,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有良好的预防效果。3月龄开始接种百白破疫苗第一针,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31周胎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接种。
麻疹疫苗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是依赖母传抗体来抵御麻疹感染。母亲通过疫苗接种产生的母传抗体水平相对较低,建议早产儿需采用主动防护的办法减少暴露机会以避免感染,或在麻疹流行期可提前接种MMR以获得早期保护。
麻疹疫苗接种后,可以很有效保护幼儿免受麻疹病毒感染。满8月龄进行初次接种,1.5岁进行加强接种。早产儿不会有更多的副作用。
肺炎疫苗
肺炎球菌是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脓毒症、中耳炎等疾病,在2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
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早产儿对肺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效果等同于足月儿的效果,因此,建议早产儿从2月龄起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普遍存在疫苗接种延迟现象,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疫苗方面的知识、惧怕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其实,早产儿接种疫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与胎龄和出生体重无关,而主要与儿童接种时的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有关。
接种疫苗的保护效应与疫苗的种类,个体的免疫功能、接种时年龄、接种程序等密切相关。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接种疫苗一般需要进行合理临床评估后方可接种疫苗。目前有不少疫苗方面的专家开设了疫苗接种评估门诊,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前来门诊咨询、评估。
推荐阅读